高血壓的中醫認識——血分之痰濁
- 陳烈望醫師
- Jul 30
- 3 min read

高血壓|中醫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是指動脈血管壓力持續處於高水平,與血管的外周阻力、動脈彈性、血液黏度密切相關。對成人而言,高血壓的定義通常是指血壓持續處於140/90mmHg或更高。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於2023年的報告指出,全球估計有12.8億30-79歲成年人患有高血壓,且約有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成年高血壓患者更不到半數。世衞更指出,高血壓是世界各地過早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可見高血壓對大眾健康影響的巨大。衞生署指出超過90%的高血壓個案無法明確病因,稱為原發性高血壓,但已知的是一些高危因素如高鹽飲食、肥胖、少運動、煙酒、壓力、作息、遺傳、年齡皆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而餘下的少數病人則是由於腎病、內分泌疾病等繼發高血壓,稱為繼發性高血壓。本文將從中醫角度,探討高血壓的成因、治療及預防。
首先,中醫可以痰論治的角度,剖析高血壓的成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俗稱三高,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惡性循環,所以在認識高血壓的同時,亦需了解血脂、血糖對血管造成的影響。血糖、血脂在中醫角度就是血分之痰濁,血分有了痰濁,血管壁上便容易粥樣硬化,即動脈內積聚脂肪膽固醇等物質,形成斑塊,導致血管狹窄和硬化。而其中血糖過高會破壞血管內壁,促進硬化過程。長期高血壓亦會損傷血管,使動脈變硬、變厚。痰濁屬於陰邪,當血管硬化,其實陰邪已進入了陰分,影響人體陽氣的潛藏,陰分相火就容易浮遊,形成亢進的表現,即高血壓。所以很多高血壓患者都有肝陽亢進的表現,心煩易怒、面紅、脈象亢進有力。
血分之痰濁影響血管的外周阻力、動脈彈性、血液黏度,導致相火浮游、肝陽上亢是比較根本的原因,所以在治療時首先要消其痰濁。但是在不同人士患病,及疾病處於不同階段時,可有虛實等不同證型出現,其中有輕重主次的不同。
實際上,中醫內科學並無高血壓的病名,而高血壓常見的症狀有頭痛、眩暈,因此中醫治療高血壓,一般遵循頭痛、眩暈二病的辨證論治。中醫認為高血壓的病因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倦久病、先天不足等有關。而其典型證型有虛實之分:
1.實證
(1)肝陽上亢:頭脹痛而弦,耳鳴、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口苦面紅,脅痛,舌紅苔薄黃。治宜平肝潛陽息風。
(2)痰濕中阻:頭痛昏蒙沉重,胸脘痞悶,納呆嘔惡,舌淡苔白膩。治宜健脾燥濕,化痰降逆。
(3)瘀血阻竅:頭痛經久不癒,痛處固定不移,刺痛,舌紫暗,可見瘀斑、瘀點,苔薄白。治宜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2.虛證
(1)血虛:頭痛而暈,心悸、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治宜滋陰養血,和絡止痛。
(2)氣虛:頭痛隱隱,時發時止,遇勞加重,納食減少,倦怠乏力,氣短自汗,舌淡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氣升清。
(3)腎虛:頭痛且空,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少寐健忘,舌紅苔少。治宜養陰補腎,填精生髓。
無論哪一種證型,高血壓始終都是以血管的外周阻力、動脈彈性、血液黏度為決定血壓的重要因素,預防及治療措施亦無不圍繞此進行。預防措施可參考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
(1)多吃蔬菜和水果、低鹽飲食(每天2克以下)、避免吃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2)戒煙、避免飲酒過量(女性每天最多1杯,男性每天最多2杯)
(3)減少靜坐,多運動,包括步行、跑步、游泳、跳舞或增強力量的活動,如舉重。
-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
- 每周進行2天或2天以上的力量鍛練。
(4)如果你超重或肥胖,要減肥。
(5)按照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處方服用藥物
高血壓雖是常見病,但其治療不易,而且往往可繼發其他疾病,如心臟病、中風、腎臟損傷及其他健康問題,大大降低生活質量。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積極配合治療,與改善生活作息兩者的配合十分重要。對於普遍大眾,遵循健康生活除了避免高血壓,還可以預防大部份的常見都市疾病。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