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中醫
喉科六味湯出自清•張宗良的《喉科指掌》。張宗良稱喉科六味湯為“咽喉七十二症總方”,“治一切咽喉無論紅白,初起之時,漱/服可愈”。張氏認為,諸多咽喉疾病,均可以本方為基本方,臨證加減運用。包括慢性咽炎、喉源性咳嗽、咽喉諸不適,皆有良效。
喉科六味湯的組成:荊芥穗三錢,薄荷(要二刀香者妙)三錢,炒殭蠶、桔梗、生粉草、防風各二錢。薄荷、殭蠶宣暢氣機,祛風化痰散結,為治喉痹之要藥。桔梗配甘草,宣肺利咽,解毒止痛,又引藥力達於病所;甘草兼能調和諸藥,上藥皆為佐使之用。
自從新冠病毒風波之後,很多人常感咽喉不適,或如刀割,或如氣滯,或咽癢咽乾,或咽痛,聲音嘶啞,或覺咽喉異物痰,有痰難清。這類病人的咳嗽稱為喉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是由南京中醫藥大學乾祖望教授在1989年最早提出的病名。所謂“喉源性咳嗽”,顧名思義,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其主要症侯是:咽喉乾燥、發癢,癢則咳,咳則嗆而持續不斷。其主要病機為風燥傷津液。咽喉失於濡養。而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肺氣不降這一病機。正如乾祖望所說:“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乾燥。其所以乾燥。系由於液不養咽。津不濡喉。幹生燥、燥生風、風生癢。癢則釀成本病。查體多見咽喉黏膜充血,或扁桃體腫大,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
當代醫家亦有如下加減法,表證輕者,可去荊芥,以防發汗過多;鼻塞流涕,鼻涕量多或黃濁,加蒼耳子、丹參,以散風通竅,活血通絡;咳嗽痰黏難咳,加蘆根、瓜蔞皮,以清熱生津,化痰止咳;若咽乾日久,加玉竹、麥冬、北沙參等;舌苔黃膩,加茵陳,清熱燥濕;口渴尿短,加蘆根、淡竹葉,生津止渴,清心利尿;大便乾結或便秘,加牛蒡子或玄參,潤腸通便;性躁喜咬,加穀精草清熱平肝;納差、便溏加炒薏苡仁、茯苓、炒麥芽,健脾助運;久咳不已,加丹參,活血化瘀;體虛,反覆外感,加生黃芪、薏苡仁,益氣健脾,顧護肺衛。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