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陳瑋祺醫師

秋燥食馬蹄


秋燥|中醫

荸薺,廣東人俗稱馬蹄,莎草科荸薺屬植物的球莖,廣東人時以馬蹄入饌,炒菜會用、煲湯會用、煲糖水都會用。廣東人做菜用他,無非都是爽口清甜多汁,或者說秋天了,食馬蹄可以潤燥。的而且確,中藥用上馬蹄多數都是取其清熱潤燥之性,但是有些地方還是要注意,這次陳醫師便跟大家分享一下馬蹄的用法。


荸薺,於中醫古籍中最早見於《名醫別錄》,言其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其主要功效與今相符,主用清熱,生津,及後如《證類本草》引孟詵、《日用本草》等亦是著眼其清熱之功。乃至《滇南本草》,其中謂荸薺可治腹中熱痰,大腸下血,雖說此功效仍屬清熱養陰生津範疇,但已擴展其用效,例如《本草綱目》引《神秘方》:「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鍾,好酒半鍾,空心溫服。三日見效。」、又或陳士鐸之《辨證錄》載薺苨(荸薺)熟地湯,其方瀉大腸之火,亦是取熟地三兩、荸薺三兩,取荸薺汁與熟地煎湯服用,陳士鐸言:「(此方)二劑止血」。可見其功效之佳。


而說起來陳士鐸,亦恰好想起來其用荸薺治痞塊之功,陳士鐸有一化塊丹,其中用人參(五錢) 白朮(二兩) 肉桂 神麯(各二錢) 荸薺(一兩) 鱉甲(三錢) 水煎服。以治療腹中痞塊。又有一方治婦人無子,腹內生瘕,其言道:

「婦人有腰痠背楚,胸中脹悶,腹內生瘕,日日思寢,朝朝欲臥,百計求子,不能如願,人以腰腎之虛,誰知任、督之困乎。夫任脈行於前,督脈行於後,然皆從帶脈上下而行也。故任、督脈虛,而帶脈墜於前後,雖受男子之精,必多小產。況任、督之間有疝瘕之症,則外多障礙,胞胎縮入於疝瘕之內,往往精不能施。治法必去其疝瘕之病,而補其任、督之脈,則提挈有力,足以勝任無虞。外無所障,內有可容,安得不受孕乎。方用升帶湯:

白朮(一兩) 人參(三錢) 沙參(五錢) 肉桂(一錢) 荸薺粉(三錢) 鱉甲(炒,三錢) 神麯(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連服一月,任督之氣旺,再服一月,疝瘕亦盡消也。

此方利腰臍之氣,正升補任、督之氣也。任、督之氣升,而疝瘕有難存之勢。況方中有肉桂之散寒,有荸薺之祛積,有鱉甲之攻堅,有茯苓之利濕,有形自化於無形,無非升騰之氣,何至受精而再墜乎。」


陳士鐸此二方同用荸薺,加以人參、白朮、肉桂、神曲、鱉甲,另方加沙參、茯苓、半夏,其組方思路仍屬健脾化痰,燥潤同調,以荸薺用於運脾燥濕之中,潤燥袪積,使痞塊瘕積自消。


便如陳士鐸在《本草新編》中自言:「地栗粉,即荸薺,又名烏芋。切片,曬乾入藥。最消痞積,與鱉甲同用最佳,又不耗人真氣。近人未知之,余故時表出之。地栗有家種、野產之分,用藥宜野產為佳。然無野產,即揀家種之佳者,切片,連皮曬乾用之,不特消痞積,更能闢瘴氣也。


或問荸薺,吳越人喜啖,而吳越人最多痞積,似乎荸薺非攻消之品也,且其味甘甜,宜帶補性。不知荸薺獨用,乃消腎氣者,瀉無補。與鱉甲、神麯、白朮、茯苓、枳殼之類並投,乃能健脾去積,有補兼攻。所以單食乃無功,而同用乃有益也。」


荸薺與諸健脾藥同用,有補兼攻,消除痞積。


荸薺說起來功效多多,但也不是沒有注意事項的,比如孟詵言「有冷氣,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或者上面引陳士鐸時陳氏亦提到:「或問荸薺,吳越人喜啖,而吳越人最多痞積,似乎荸薺非攻消之品也」。吳越人,即江南水鄉,當地人或好食荸薺,但時患痞積病,其實這個病當中,便有著不少是生吃淡水魚、或者生吃水中植物而感染寄生蟲的案例。比如現在有許多報道中可以看到,生吃荸薺容易感染薑片蟲病,多數患者是沒有症狀的,但在重症布氏薑片吸蟲感染中,腹瀉、腹痛、餐前的疼痛、臉部和身體水腫和吸收障礙可能出現。這些在古人眼中,便有可能歸納到令人腹脹氣滿或痞積病當中了。


古人不清楚寄生蟲病,常見的蛔蟲、蟯蟲是可以肉眼觀察便可得知,但如薑片蟲之囊蚴,就未必可以觀察得到,便會導致此病。現代人得知此病,在食用上就可以避免生吃荸薺,清洗乾淨,盡量以熱水煮/浸泡後才食用,這樣就可以避免寄生蟲感染。


荸薺雖好吃,但脾胃虛寒/血虛人仕亦不宜服用太多,好吃莫貪嘴,淺嚐勝一切。


#秋燥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