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醫
中醫有別於西醫者在於我國有大量典籍參考,即前人的經驗、方藥心得等,不同朝代的歷史、氣候有異,閱讀古籍常可觸類旁通,再用於臨床。今介紹的內容是清代陳士鐸的《辨證錄》中關於咳嗽的章節,清朝人的生活較豐富,人口相對密集,而且當時疫症亦流行,對今治療很有啟發性。此章節從中醫臟胕五行的生理特性論治咳嗽,並列舉不少方劑。
「人有驟感風寒,一時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後濁,畏風畏寒,此風寒入於皮毛,肺經先受之也。夫肺之竅通於鼻,肺受風寒之邪,而鼻之竅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氣也。肺竅既不能通,而人身之火即不能流行於經絡,而火乃入於肺,以助風寒之黨矣。」此篇開宗明義說明咳嗽初起的病理,人必先感受風寒,肺的功能被鬱,致肺竅的鼻不通,先有清涕後為濁涕,當肺氣不通時,人身之陽氣不能運行通暢,才出現化熱的症狀。
「故初起咳嗽,必須先散風寒,而少佐散火之劑,不可重用寒涼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熱以助其邪,用和解之法為最妙,如甘桔湯、小柴胡湯是也。」陳士譯先生建議初起必先解表佐以散火,用輕劑甘桔湯、小柴胡湯,不能重用清肺之寒涼藥物以壓制上焦被鬱之火。
「人有風寒已散,而痰氣未清,仍然咳嗽氣逆,牽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謂必須治痰之為亟矣。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蓋治痰之標,而不治痰之本耳。痰之標在於肺,痰之本在於腎,不治腎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人生飲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腎氣虛,則胃中飲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腎而腎不受,則上泛為痰矣。 」此段論述治咳不獨於肺,必須母子同治,初起時必須同時兼顧脾腎之陰,常滋腎益水、益胃養陰的藥物,益胃陰常用麥冬、天冬,補腎水常用熟地、玄參。
如咳嗽日久陽氣已耗的話,補脾之火陳氏常用六君子湯加減,補腎陽則用肉桂、炮薑;亦有因為肝氣不平,反侮肺金之象,陳氏則用柴胡、白芍、香附、荊芥以順平肝氣;另外,如咳痰日久老痰已成,可用白芥子、柴胡、地骨皮推陳致新。若出現轉季即感冒,痰熱內鬱難清,則需要攻補兼施,可選用大黃泄熱豁痰。
素問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閱陳士鐸先生所著,加深吾理解咳嗽的病機及臟腑之所傳變,臨床治咳療效停滯時,常啟發思路。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