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病
- 郭映清醫師
- Aug 30
- 3 min read

眩暈|中醫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症,多見於中老年人,亦可發於青年人。主要表現為頭暈、眼花,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症狀。以下將從中醫角度解析眩暈的病因、病機、分型及防治方法。
一、眩暈的病因與病機
中醫認為,眩暈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因情志、飲食、勞倦等因素影響氣血陰陽失調所致。具體病機包括:
1. 肝陽上亢:長期情緒不暢、壓力過大或惱怒抑鬱,導致肝氣鬱結化火,肝陽上擾頭目,引發眩暈。此類眩暈常伴有頭痛、面紅、口苦等症狀。
2. 氣血虧虛:脾胃為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或思慮過度,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腦竅失養,發為眩暈。此類患者多伴有乏力、面色蒼白、心悸等表現。
3. 腎精不足: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年老體衰或房勞過度耗傷腎精,髓海空虛,腦失所養,則眩暈頻發。常伴有耳鳴、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等。
4. 痰濕中阻:常進食肥甘厚味或脾虛運化失常,痰濕內停,阻滯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上蒙清竅,以致眩暈。此類眩暈多伴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等。
二、常見分型與辨證要點
1. 肝陽上亢型:眩暈劇烈,情緒波動時加重,舌紅苔黃,脈弦數。
2. 氣血兩虛型:眩暈時作,勞累後加重,舌淡苔白,脈細弱。
3. 腎精不足型:眩暈日久,耳鳴健忘,舌紅苔少,脈弦細。
4. 痰濕中阻型:眩暈頭重,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滑。
三、中醫治療與調養建議
中醫治療眩暈需結合藥物、針灸、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1. 藥物治療:根據辨證分型選用方劑。如肝陽上亢用天麻鉤藤飲,氣血虧虛用歸脾湯,腎精不足用左歸丸,痰濕中阻用半夏白術天麻湯。
2. 針灸療法:常用穴位包括百會、風池、太溪、足三里等,可平肝潛陽、健脾化痰、滋腎填精。
3. 飲食調養:
- 肝陽上亢者宜清淡飲食,避免辛辣、酒精;日常可飲菊花茶或決明子茶。
- 氣血虧虛者宜食紅棗、山藥、瘦肉等補益之品。
- 腎精不足者忌辛辣煎炸之品,日常可沖泡桑葚杞子茶。
- 痰濕內盛者忌油膩甜食及生冷寒涼之品,多吃薏苡仁、白扁豆等健脾化濕
食物。
4. 生活方式調整:
-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
- 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突然起臥等體位劇烈變動。
- 適當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柔緩運動,以調和氣血。
四、預防與注意事項
眩暈反覆發作者需及時就醫,排除耳石症、頸椎病等器質性疾病。若眩暈急性發作,應立即靜臥休息,避免跌倒意外。
總之,眩暈提示身體內部陰陽氣血的失衡。通過中醫的辨證論治與長期調養,許多患者可顯著改善症狀,提升生活質量。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