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 林詩婷醫師
- Jun 29
- 2 min read

養生|中醫
夏季時令在農曆四月至六月,大致相當於陽曆五月至七月,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
五行之中,夏季屬性為火,相對應的臟為心,長夏屬性為土,相對應的臟為脾。故夏季多著重於清心及健脾。
夏季其特點為日照時間長,天氣炎熱,濕度高,暑濕熱之氣當令,而暑熱會使人體腠理開泄,當汗出過量,便會耗損津液陽氣。故因應大自然的變化,氣溫的轉變,可適當使用益氣生津、清心、健脾袪濕消暑等藥材用作食療養生:
1.淮山薏米粥—用淮山、蓮子、芡實、生薏米加入白米烹調,以健脾利濕針對脾虛夾濕熱的體質。
2.冬瓜荷葉湯─用冬瓜、荷葉、扁豆、生薏米、赤小豆等藥材加入瘦肉烹煮,可作清熱祛濕消暑之用。
3.酸梅湯-用烏梅、山楂、生甘草加入少量冰糖煮成,有生津解渴消滯之用,可針對因暑熱大汗淋漓而引致的氣陰受損。
而在日常生活上同時應避免長時間於烈日下曝曬或悶熱環境中逗留,並注意戶內戶外温度變化,預防在日照過長而腠理大開,汗出過量但因貪涼而被外邪乘虛而入。
飲食上暑熱耗氣傷津,冷飲易傷脾胃;故飲食宜清淡且易消化,不宜多食肥膩煎炸食品,而有礙脾胃運化;同時應適當補充水份,以免津液內虧。
如出現頭暈頭痛、多汗、乏力、口乾、噁心等現象,請及早諮詢註冊中醫師以防暑熱傷體。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