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七少”法養護脾胃

  • 盧麗安醫師
  • Aug 30
  • 2 min read

ree

養生|中醫


《素問・痹論》提到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如今,不少家長認為高蛋白就營養,拼命給孩子吃魚蝦肉蛋奶,卻忽略孩子脾胃 “成而未全,全而未壯”,難以消化高蛋白食物。這樣做,孩子輕則積食,重則 “脾虛肝旺”。而成人則盲目吃阿膠、人參等補品,脾胃虛弱時,也會腹脹、上火,出現 “虛不受補” 的情況。

 

“七少”養護法,鞏固脾胃根基

 

1.少吃東西: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吃多會傷脾胃。飯後腹脹超過2小時、大便黏廁,就是吃多了。每餐七八分飽,多吃小米、山藥等健脾食物。

 

2.少海鮮:多數海鮮性寒,會傷脾陽。吃海鮮時搭配姜、蔥等調料,脾胃弱的人一周吃1-2次,別吃刺身、冰海鮮。

 

3.少辛辣:過量吃辛辣會胃熱、傷肺、讓氣血逆亂。可以用蔥、蒜替代辣椒。

 

4.少水果:寒性水果會傷脾陽,溫性水果吃多易生濕熱。每天吃適量水果,脾胃虛寒者把水果蒸熱再吃。

 

5.少晚餐:傍晚17-19點後,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晚餐18點前吃完,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飯後散步及按摩腹部。

 

6.少喝水:脾胃虛弱者不能盲目“每天八杯水”,否則會水濕內停。不渴不飲,喝溫水,每次別超 200ml。

 

7.少寒涼:注意頭頸、腹背和腳的保暖,少吃冰飲、涼菜。

 

脾胃虛弱,如何自處?

 

1. 辨清脾虛信號:乏力懶動、飯後犯困、大便不成形,晨起刷牙惡心,都是脾虛的表現。

 

2. 消積後再補養:先用“焦三仙”(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煮水消積;恢復期,從小米粥、炒山藥片開始平補。

 

3. 穴位按摩:每天按壓足三里3分鐘,順時針中脘穴50圈,按揉公孫穴2分鐘,能調理脾胃。這兩個穴位也可以艾灸,每穴每次15-20分鐘。

 

4. 運動養脾:飯後散步、做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避免久坐。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