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春夏疾病防治

  • 李俊杰醫師
  • May 30
  • 3 min read

ree

養生|中醫


春夏交接之時,容易出現各種季節性疾病。如咳嗽、濕疹等。香港春夏氣候溫暖 潮濕,春雨綿綿,易感濕邪。濕邪分外濕與內濕,要避免生病,防濕十分重要。


首要是避雨,臨床上春天一旦連綿數日下雨過後,總會有些感染濕邪的病人求診, 其中有不少訴在雨天時貪方便,淋了「幾滴」雨。而往往正是這幾滴雨,就令人 生病。冷氣出風大,溫度低,是香港一大特色。趕下班去乘地鐵,淋了雨,冷氣一吹, 風寒濕邪從體表侵襲,易發感冒。濕性重濁,中濕的病人頭腫痛如裹,描述的特 點是頭上如戴了頂帽一樣。風邪易襲頭部,濕邪易傷腸胃。往往淋雨受寒後,病 人易出現腹瀉便溏。若再加上飲食不節,腸胃消化過載,就易變大病。此類淋雨後單純頭重,加上腸胃病,是寒濕類。以芳香藥物治之,常用藥是藿香、 佩蘭。我常常建議脾胃差的病人在雨季提早購買藿香正氣散在家看門口,一旦中濕,及時服用,一般藥到病除,否則再拖幾日,病情傳裏轉虛,甚至化熱咽痛發燒,就不是自服成藥可解決的事。然而,雖然藿香正氣散十分萬用,適合大部分人,亦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食,尤其是本身有濕疹底的病人,藿香有時會加重濕疹,所以詳情還請詢問中醫師。


第二類是內濕,內濕一般由於飲食不節而致,一般會說是過食生冷,如西瓜、冷 飲、刺身等食物而致。但臨床上,內濕之人,卻多半不是進食的種類出問題,而 是進食太過,消化不良,脾胃轉弱,繼而天氣反覆,然後腹瀉不止。我甚至試過 最近有一日,不約而同出現數個食生蠔後便溏數日,自服成藥,求診西醫服止瀉 藥後仍未痊癒的病人來求診。症見舌淡苔膩,納食不香,脈或濡或沉,多是飲食 傷中,繼而轉虛,一般要加入補脾胃藥如黨參、白朮等方能止瀉。


另一致病原兇是湯水。香港人喜歡煲湯,特別是老一輩的人,家中的湯料齊全如百子櫃,然而他們煲湯的方法實在有待商確,常見的是家中的藥材,每樣都落一 點。煲出來的湯,非但味道耐人尋味,中醫角度的藥效更是寒熱錯雜,燥濕滋潤 共存。我在病人口中聽過最恐怖的湯水包含了北芪、黨參、紅棗、沙參、玉竹、 土茯苓、赤小豆、淮山、蓮子、芡實、百合、薏仁、蘋果。駭人聽聞。雨季湯水最忌過於滋潤,尤其是受寒濕後的咳嗽不盡,飲了滋潤湯水如蘋果雪梨後,會出現咽中有痰遲遲未好的感覺,咽癢難耐。煲湯不宜將性味差異太大的藥材混合, 北芪、黨參等藥材溫補,香港春夏氣候炎熱,若非年老體虛,不宜飲用。沙參、 玉竹、蘋果、雪梨等滋膩,雨天時飲用加重脾胃負擔,易引起脾胃問題。土茯苓、 赤小豆等則是最典型的祛濕湯料,只要不是素體虛弱,夜尿頻多,一般無大問題。


春夏天兩季我最推介的是薏米,怕寒涼者可生熟薏米混合,在普通湯水中加入一 把即可,健脾祛濕,一家都可飲用。


 #養生 #中醫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


© 2025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版權所有

    • Instagram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