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瘡病案分享
- 鄧朗晴醫師
- Jun 29
- 3 min read

濕瘡|中醫
一名3X歲女患者,在懷孕36周時出現四肢鮮紅色皮疹,伴瘙癢、皮損出血。她於今年3月初順產1子,於15/03/2025求診。初診示四肢鮮紅色丘疹,下肢明顯,伴瘙癢擾眠、皮損出血及輕微水皰。其全身症狀為身熱、口乾、納可、小便黃;舌脈為舌紅、苔薄黃、脈滑數。經醫師評估後,其診斷為濕瘡的濕熱內蘊證,故處方三仁湯、土茯苓、赤芍、白鮮皮、蒺藜、苦參、生地黃等方藥,以清熱利濕止癢。
治療半個月後,患者下肢紅疹減,色轉淡,無新發皮疹,痕癢減。其舌象為舌紅、有瘀斑、苔薄黃,脈滑數。考慮病久易有血瘀血熱的情況,故在清熱利濕的基礎上,酌加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
治療兩個半月後,患者皮疹縮小、顏色轉淡紅,伴輕微痕癢,已無新發皮疹。以下為治療前後對比圖:
二診 | 治療半個月後 | 治療兩個半月後 |
![]() | ![]() | ![]() |
中醫對濕瘡的認識
濕疹屬於中醫的「濕瘡」範疇,其特徵為多形性皮損(水皰、皸裂、丘疹等)、多呈對稱分佈、反覆發作,伴瘙癢、滲液等,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大類型,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
濕瘡的病因有內、外之分:內因為脾胃虛弱、肝鬱氣滯及血虛風燥;外因則與風、濕、熱等外邪侵襲有關。濕熱內蘊者,濕邪與熱邪相互搏結,蘊於肌膚,導致皮膚紅腫、瘙癢、滲液;血虛風燥者,因氣血不足,肌膚失養,表現多為皮膚乾燥、脫屑、皸裂。此外,情志失調、飲食不節、過度勞累等因素亦會加重病情。
懷孕後期容易出現濕瘡的原因
懷孕期因胎兒的關係,孕婦體內出現很大的變化,導致脾胃容易功能失調,濕熱內生。懷孕後期,胎兒逐漸增大,壓迫母體臟腑,影響氣血運行,使濕邪更易滯留,受胎毒影響,濕熱更甚;加上孕婦需不停供應氣血給胎兒,導致母體易有血虛,濕熱與血虛相結合,則易誘發濕瘡。此外,懷孕期間,孕婦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加重濕熱的程度。
不同證型的濕瘡的中醫治療
濕熱型濕瘡的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常用方藥有龍膽瀉肝湯、薏苡仁、滑石、白鮮皮、黃芩、梔子等,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癢;脾虛濕盛型的治療以健脾利濕為主,常用方劑如參苓白朮散,藥材包括黨參、白朮、茯苓等,有健脾益氣、化濕止癢的作用;血虛風燥型則以養血潤燥為主,可用當歸飲子、當歸、生地黃、白芍、柏子仁等方藥,以養血潤膚、祛風止癢。懷孕後期,「清胎毒」和「安胎」尤為重要,故在辨證論治的同時,亦要注意保護胎元,根據孕婦的實制情況再作加減。誕下胎兒後,應注重固護產婦的氣血,不能一味使用苦寒的中藥,以免損傷產婦的脾胃和氣血,不利身體復原。
濕瘡的日常護理
飲食方面,濕瘡患者應避免辛辣、油膩及過敏性食物,多攝取清淡、消化之品,如蔬菜、水果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平時亦應保持皮膚清潔,避免使用太多化學性香料的清潔劑,沐浴後應及時塗抹低敏保濕霜。穿著宜選擇寬鬆、透氣的棉質衣物,避免衣物與皮膚摩擦。此外,濕瘡患者亦應避免搔抓患處,以免加重症狀或引發感染。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