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脾經的養生方法
- 盧麗安醫師
- Jun 29
- 2 min read

養生|中醫
如果出現消瘦或肥胖、消化不好、胃脹氣、嘔吐、肢倦乏力麻木、嗜睡、皮膚損傷或肢體活動不利等症狀,皆因脾經瘀堵。有句話說,“脾經暢通,重病難上身”,古代醫學家亦言:"脾旺百病除",思發於脾,而成於心。脾氣健旺則氣血旺盛;若脾氣虛弱,食慾便會減少,則面色淡而無華,脾氣虛,則血少。
敲打脾經
有空的時候,要多按摩一下脾經,因為“脾經常暢通,重病、急病、怪病難上身”。
方法:首先盤腿坐好,拍打脾經時要握空拳,用掌指關節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來,用力適中,對於大腿部位的脾經拍打時可稍用力。兩只腿都要敲,每側以敲打10分鐘為好。如果拍打的過程中發現痛點,表明脾經上有堵塞的地方,這時可以用點按的方法對其進行按揉,將瘀堵的穴位打通,從而將整條脾經的氣血通暢。
艾灸調理
除此之外,艾灸也是疏通經絡非常好的方法,以下是五個脾經上的穴位。
1、隱白穴:可通鼻竅(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1分處)
隱白穴是脾經的第一個穴位。這個穴位最大的功用在於止血。所以,平時有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鼻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多用它來調理。其次,這個穴位還有通鼻竅的功能。所以過敏性鼻炎患者可以艾灸或者掐按此穴來緩解症狀。
2、太白穴:可緩胃痛(在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此穴對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還能緩解食慾不佳、腹脹等問題。
3、三陰交:可調婦科病(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
“三陰交”就是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的點,所以這一個穴位就可以調理三條經上的病症。三陰交還是婦科病的通調要穴。無論婦科問題發生在附件、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穴來調理。
4、陰陵泉:可祛濕(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濕。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艾灸陰陵泉,祛濕效果就很好。
5、血海穴:可止瘙癢(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
艾灸這個穴位可以緩解身體瘙癢,見效很快。另外,血海穴是補血的穴位,可調度全身血液。它和胃經的足三里穴皆為補氣補血的兩大重要保健穴位。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