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中醫
睡眠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一般人用於睡眠的時間約佔人生的三分之一,故此,好的睡眠是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環。中醫古籍中也有很多提及對睡覺的見解,形成一套獨特的睡眠養生觀,讓我們一起去探索這寶貴的中華文化精髓。
《老子》說: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醫的理論講求天人相應,那就是人要隨著天地的運行而運行,而天地的運行離開不了陰陽的消長。陰陽來說,晝屬陽,夜屬陰,陽動而陰靜,故人的生命活動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久而久之,經過萬年進化,人體形成規律的生理時鐘,也就是人的體內陰陽的運行規律,故此,夜半人的“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白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中醫對睡眠很講究,按著中醫的理論,不同季節的睡眠時間也有不同。古籍《黃帝內經》有這樣的記載: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故此,一般認爲,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5-7個小時),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7-8個小時),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大約需睡8-9個小時)。如此以合乎四時陽氣生長收藏的規律,也就是陽光充足的日子睡眠時間短,日照時間短,則睡眠時間長。
子午覺是古人睡眠養生法之一,即是每天於子時、午時入睡,以達頤養天年目的。中醫認爲,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極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現代研究也發現,夜間0點至4點,機體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中午12點至1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因此子午睡眠的質量和效率都好,符合養生道理。據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有防病保健意義。
除了子午覺及季節性調整睡眠外,每日晚上的睡眠時間在中醫角度上也有講究,「子時」(晚上 11 點到凌晨 1 點)是睡眠時間最重要的起點,此時人體運行至膽經,《黃帝內經》說凡十一臟皆取於膽,表明「膽經」是影響人健康最重要的源頭,所以這時候安靜的躺下準備就寢,對健康最有幫助。假如這時候不睡覺,長期下來膽經就容易出問題,會出現口苦、容易嘆氣、胸悶、臉部缺乏光澤(無精打采的倦容)、皮膚乾燥等等狀況,所以常有女生說要「睡美容覺」確實是有道理的。而且,膽主決斷,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力、記憶力,所以早睡,才能常保記憶力與思緒的清晰。「丑時」(凌晨1點到凌晨3點),是肝經所旺之時,肝臟最需要休息的時間,《黃帝內經》:臥則血歸於肝。過此時仍長期不睡眠,則會耗肝的陰血,眼睛容易疲勞、乾澀、視力衰退、煩躁不安、頭重頭脹頭痛、易上火。「寅時」(凌晨 3 點到凌晨 5 點),是肺經最旺之時,熟睡才能補足肺氣。《黃帝內經》:肺藏魄。假如我們肺不好,這段期間就會比較淺眠,惡性循環之下,就會導致肺氣不足,人的魄力減退,做任何事都沒精力。肺氣不足,肺又與皮毛相應,肺氣不能充實肌表,肌表的抵抗力減低,外來的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就較易感冒。「卯時」(凌晨 5 點到凌晨 7 點),是大腸經旺盛之時,故最適合排便。都巿人飲食都是肉多菜少,容易形成便秘。此時睡眠,有助補養大腸之氣,大腸傳導之功能自然可以充分發揮,大便就更易排出,有助防止便秘。
總體來說,中醫對睡眠養生的著眼點都是在時間上,除了時間的多少,就時辰的配合,而無論何者,都離不開配合自然陰陽消長的規律,可謂是天人合一的最好體會。
(文章照片由互聯網提供)
(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或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