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調護養生法
更年期|中醫 婦女在45~50歲進入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機能從成熟到衰退的一個轉變時期,亦是從生育機能旺盛轉為衰退乃至喪失的過渡時期。由於腎氣漸衰,衝任二脈虛憊,可致陰陽失調,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或憂鬱,月經紊亂、烘熱汗出等症,稱為更年期綜合徵,輕...
葉健棠醫師
Nov 29, 2020


秋冬養生
養生|中醫 近日天氣開始轉變﹐天氣不單變冷﹐亦變得乾燥。這個時候皮膚乾燥就成為大家注重的問題﹐究竟中醫如何看待和調理皮膚乾燥呢? 1. 見微知著﹐防患未然 中醫提倡“治未病”﹐即重視預防﹐力求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層次。在進入秋冬後出現皮膚輕度乾燥時﹐就應該注意皮膚的...
李孔熙醫師
Nov 29, 2020


鬱到病
鬱証|中醫 因為疫情的影響下,大部分人的生活受到了影響,從而形成不同的問題困擾自己或身邊的人:如工作,健康等問題,不能出外社交,鍛鍊等等。 有些人會覺得焦慮,有些人則感到擔憂.因此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同人的情緒會受到影響,輕則覺得屈悶,重則有機會患上情緒病.雖然部分情緒病患者...
陸國恒醫師
Nov 29, 2020


黃芪與血壓(二)
血壓|中醫 話說上回談到黃芪降血壓,這次是要跟大家聊一下黃芪升血壓的事。 就如很多讀者的理解一樣,黃芪有補氣提氣的作用,會令氣血上升,但提升氣血並不等於升高血壓,而臨床上也不可以輕易的劃上等號。 黃芪在臨床上也有不少報道是指出其有升血壓的功效,但其作用機制仍然是尚不明確。目...
陳瑋祺醫師
Nov 29, 2020


小兒汗証
小兒汗証|中醫 小兒汗証是指不正常汗出的一種病証,以全身或局部無故汗出,甚至大汗淋漓為特徵。多發生於5歲以下小兒。本病有自汗、盜汗之分。睡中出汗,醒即自止者,屬盜汗;不分寤寐,無故汗出者,屬自汗。盜汗多為陰虛,自汗多為陽虛。汗為人體陰津所化,受衛氣控制調節,小兒由於形氣未充...
洪偉豐醫師
Nov 29, 2020


腦退化症中醫有辦法
腦退化症|中醫 有些老年人發現自己記憶力下降,如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轉身即忘,常常 懷疑自己患上腦退化症,擔心不矣。傳統中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上聚於 腦,固名腦髓。腦髓充實,則神清,耳目聰、智力敏銳,但隨著年老,腎精虧...
呂日持醫師
Nov 29, 2020


淺談附子
中藥|中醫 未加工的附子是毒性最高的中藥之一。它屬於毛茛科,是烏頭的根部。在香港,它是《中醫藥條例》所列的附表1中草藥之一,並且只能由持牌中醫使用。 它的用途是什麼? 從中藥角度,附子性辛熱味辣,且有大毒。它可以驅風祛濕,溫通經絡,散瘀止痛。而從西藥角度,它對心血管系統和神...
張浩鈞醫師
Nov 29, 2020


尿頻病案兩則分享
尿頻|中醫 最近天氣轉涼,相信大家排尿次數都會增多,甚至出現尿頻問題。正常人體每天排尿5-6次,若多於8次則屬尿頻。接下來分享2個治療尿頻的案例。 有一名男性病人,65歲,深受尿頻問題困擾。他是一名小巴司機,駕駛約二十分鐘的短途車,每次來回,必定要上廁所排尿,排尿間隔小於1...
謝梓軒醫師
Nov 29, 2020


中醫治療麻痹震顫的體會
顫証|中醫 筆者曾以” 補腎填精法論治帕金遜病”為題撰文,淺談中醫治療帕金遜病。然而帕金遜病亦屬中醫顫証範疇,而今次探討的麻痹震顫則內客更廣。 震顫麻痹屬於祖國醫學中的“顫証” 範疇 , 又稱為“內風” 、“振掉”、“顫振”。臨床上表現可見肢體震顫、肌張力強直、運動遲緩、步...
王明偉醫師
Nov 29, 2020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中醫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關症狀和(或)併發症的一種疾病,其發病原因多樣,主要與防禦機制減弱有關,其中包括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等。目前本病主要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三大臨床類型。...
羅兆龍醫師
Nov 29,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