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經的中醫治療
痛經|中醫 痛經一直都是很多女士的煩惱之一。不少女士在每個月都經歷一次難以忍受的痛經,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嘔吐、頭暈等,影響女士的生活質素。面對痛經,各位女士都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有的敷熱水袋,有的食止痛藥,有的靠意志力强行忍受下來。中醫作爲中國傳統古代醫學智慧的結合體,其實有很...
方浩原醫師
Jan 30, 2022


月經前後諸症篇-頭痛
經行頭痛|中醫 何謂經行頭痛 婦人每逢經期或經行前後,伴有劇烈頭痛,而經後漸減或消失者,稱為經行頭痛。中醫婦科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氣血皆上榮於頭,經行時氣血下沖任而為月經,頭部氣血就會減少,如若當值經行時,素體因氣血陰精不足,肝火上炎,肝陽上亢,瘀血內阻,痰濕阻...
呂日持醫師
Jan 30, 2022


濕疹的中醫診治
濕疹|中醫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屬於中醫「濕瘡」範疇。主要表現為多型皮損、瘙癢糜爛、流滋、結痂等證候,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反應。濕疹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發生的部位有:頭皮、面部、耳部、乳房、臍部、陰部、皺褶部、肘部、膕窩足背、手部和小腿部等。...
程向明醫師
Jan 30, 2022


調神養生(中篇)
養生|中醫 延續討論調神養生。繼上次談及的清靜養神,今次又談談立志養德。正確的精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
葉健棠醫師
Jan 30, 2022


感冒啱好,應唔應該“補一補”?
食複|中醫 感冒、發燒、咳嗽啱啱好,有人覺得打針食藥搞咗好幾天,難得好翻,胃口好咗,應該可以好好咁補一補,就一連幾餐大魚大肉,結果又領到病情反復。呢種現象,中醫有個詞,叫“食複”。 “食複”一詞來源于《黃帝內經》。《內經》有雲:“病熱少愈,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大...
吳振輝醫師
Jan 30, 2022


陽虛盜汗驗案一例
汗証|中醫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然而當汗液過度外泄,則可視為病理現象。自汗、盜汗,均為汗液過度外泄的病理現象。一般普遍認為,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者,稱為自汗;睡眠期間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周珈瑩醫師
Dec 30, 2021


哮喘
哮喘|中醫 西醫學中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氣道慢性炎症,此炎症常伴氣道反應性增高,以致患者反覆發作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發作時常有一定的誘發因素,一般於春夏交接或冬天好發。此類症狀特點均與中醫學中“哮病”相為類似。...
林詩婷醫師
Dec 30, 2021


D藥材放耐左得唔得架?
中藥|中醫 點解陳皮會賣到咁貴?陳藥同新藥有咩分別? 《神農本草經》序:「 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出現藥物宜放置陳久後用法。 李東垣《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吳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
岑可欣醫師
Dec 30, 2021


失眠(一)
不寐|中醫 不少人都會受失眠困擾,臨床上多見入睡困難或眠淺易醒,影響患者身心健康。 在中醫角度上,失眠的成因與陰陽氣血失調息息相關。正所謂「陽入陰則寐,陽出陰則寤」,陰陽正常交會就是良好睡眠的重點。但如果我們生活作息、情緒及飲食習慣失調時,則易導致陰陽失調,繼而出現失眠。...
黃頴芝醫師
Dec 30, 2021


面癱=中風?
面癱|中醫 面癱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面部肌肉歪邪,很多時候是一覺醒來刷牙時,發現口水從一邊口角流出,就算想笑也笑不出來,連眼睛都合不上,甚至乎口齒不清。很多人都會以為是腦中風,然而兩者除了症狀上有分別外,預後也很不同。 面癱可以是中風的其中一種症狀,稱為中樞性面癱,是因為腦...
蔡彥淵醫師
Dec 30,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