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養生
養生|中醫 近日天氣開始轉變﹐天氣不單變冷﹐亦變得乾燥。這個時候皮膚乾燥就成為大家注重的問題﹐究竟中醫如何看待和調理皮膚乾燥呢? 1. 見微知著﹐防患未然 中醫提倡“治未病”﹐即重視預防﹐力求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層次。在進入秋冬後出現皮膚輕度乾燥時﹐就應該注意皮膚的...
李孔熙醫師
Nov 29, 2020


腰背保健養生法
養生|中醫 歷代養生家非常重視腰背部位的保養,保養得當,可促進氣血運行,協調和增強全身各部分的聯繫,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背為足太陽膀胱經、督脈所過之所,五臟的俞穴都會聚於背,背的寒暖與臟腑的功能直接相關,故應當注意保護。...
葉健棠醫師
Sep 29, 2020


三伏・鰻魚・無鱗魚
養生|中醫 今個三伏天灸,人潮仍絡驛不絕。大家都想透過這個簡單的療法,免服藥、免針灸,增強陽氣,預防疾病。 之前曾經講過,韓國人會在三伏天食參雞湯。而日本人,就會在“土用の丑の日”食鰻魚。 根據易經,一年四季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劃分。轉季之間為土。在日本,立春、立夏、立秋...
梁希敏醫師
Aug 30, 2020


秋燥
養生|中醫 雖然香港晴熱依舊,但時序早已入秋,燥氣漸盛。 仔細觀察身邊的親友,不少開始有鼻乾咽燥、皮膚乾澀或口渴欲飲,甚至乾咳少痰、大便秘結,雖然程度不同,類似的症狀不少人也有,中醫稱之為“秋燥”。 中醫理論提倡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養“收”氣、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
蘇愛巧醫師
Aug 30, 2020


四季養生要點
養生|中醫 從1月到現在﹐新冠肺炎疫情漸趨嚴重﹐令香港人人人自危﹐但亦喚醒了我們對調護身體既重要性﹐“養生”﹐一向都是中醫的強項﹐有見及此﹐特意和大家分享一些中醫的養生方法。 中醫認為﹐人的氣血運行狀態和五臟是直接相關的。春天的時候﹐氣血開始體內向體表﹐內裏的氣血相對不足的...
李孔熙醫師
Jul 30, 2020


敲膽經二三事
養生|中醫 中醫養生保健諸法當中,最為大眾周知之一要數敲膽經了。坊間對敲膽經的各種眾說紛紜,比如敲膽經的準確取穴、敲膽經什麼時間不能敲等等,今天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對敲膽經的一些見解。 膽和膽經為什麼重要? 身體有五臟六腑,各司其職,膽腑是與肝臟互為表裡的器官,主要負責...
黃冠儒醫師
Jul 30, 2020


春夏養生
養生|中醫 春夏季潮濕多雨﹐且早晚溫差較大﹐中醫有句說話:"千寒易除﹐一濕難祛"﹐中醫認為﹐如果按陰陽區分的話﹐“濕”屬於陰邪﹐容易把陽氣困住﹐而產生“寒”的症狀﹐加之陽氣被困﹐不能外達﹐所以濕氣重﹐則容易出現乏力﹐疲憊等症狀。...
李孔熙醫師
May 30, 2020


為何中醫師總愛強調忌生冷?
養生|中醫 相信曾向中醫求診的讀者都會有以下的經驗,中醫師總愛囑咐患者飲食要忌生冷。這不禁令人懷疑,難道醫師們都是聖人,面對魚生、刺身、雪糕等美食當前,都能紋風不動嗎?非也 。常言道:「食色性也。」醫師脫下白袍後,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會有享受美食的慾望,但重點是要懂得掌握分...
賴希浚醫師
Mar 30, 2020


大便通暢保健法
養生|中醫 香港人常因工作壓力或飲食而引起便秘或排便不暢等問題。如果大便經常秘結不暢,體內代謝不斷產生毒素,逐漸使機體發生慢性中毒而出現衰老,產生或誘發多種疾病,如頭痛、牙痛、肛門病、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腸癌等。其實中醫養生對保持大便通暢極為重視。漢代王充在《論衡》...
葉健棠醫師
Mar 30, 2020


春「困」與春季養生
養生|中醫 大家有沒有發覺今年春天日子特別難過?全球疫情肆虐,遑論港人最愛的復活節連假不能外遊,就連在港外出飲食消費也大大減少,整天困在家中如同坐監,每天新聞多是負面消息,不但心情難過,日子也格外難捱!有沒有想像過,如果這次疫情發生在初秋,大爆發發生在11、12月,鬱悶感或...
黃冠儒醫師
Mar 3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