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呃逆
呃逆|中醫 本病是指胃氣上逆,以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呃逆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單純性膈肌痙攣,其他疾病如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尿毒症,以及胸腹手術後等所引起膈肌痙攣的呃逆,均可參考本 病辨証論治。...
洪偉豐醫師
May 30, 2021


讀書有方(2)
方劑|中醫 話說春日將盡,又是一年考試時。今年的DSE又是需要戴著口罩應考,實屬不易。 而說到考試,學生自然希望考試下筆如有神,這是打自有科舉考試制度以後的讀書人的普遍願望。今人有,古人也有。 因此陳醫師今次的分享十分明確,不是教大家如何應付考試,而是來討論一下與讀書有關的...
陳瑋祺醫師
May 30, 2021


熱天飲冷
科普|中醫 踏入五月天,炎炎夏日已至,酷烈的驕陽瞬間便能把街道上的途人烤得汗流浹背。這理應是把冬春二季囤積下來的寒濕之氣蒸發掉的大好時機,但臨床時卻發現求診者舌苔厚膩的情況多了,濕困的症狀反比春天時更明顯了。本着治病求因的精神,遇到這些情況,筆者一般會問:「最近有無飲凍飲?...
賴希浚醫師
May 30, 2021


從脾胃論高血壓
高血壓|中醫 高血壓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容易對心臟、腎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管造成損害,是引發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當血壓超過140/90mmHg時,就可視為高血壓。目前中醫學對高血壓一病沒有統一規範,並沒有專門的病名,高血壓患者發病時可見頭暈目眩、...
盧詠坤醫師
May 30, 2021


濕疹的中醫治療(1)
濕疹|中醫 在香港,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常見於面部、頸部、背部、臍部、小腿、陰囊、肛周、身體兩側的內側如肘窩、膝窩等,亦可見於手背手腕等部位。病徵包括持久及續發的多形性紅色皮疹、對稱分布、水泡、糜爛、流滋、結痂、劇烈痕癢(一般晚間更嚴重,可嚴重影響睡眠,甚...
賴民康醫師
May 30, 2021


生髮有方法
脫髮|中醫 頭髮能否烏黑濃密,除了關乎形象自信,更反應身體內臟的健康。今次為大家講解脫髮的科普資訊,以及中醫能如何處理。 問:頭髮生長有什麼特點? 答:頭髮生長需經歷三個週期:生長期(約3-6年)、退行期(約2-3週)、休止期(約3月)。生長期毛囊細胞活躍,細胞數目最多;退...
朱柏軒醫師
May 30, 2021


腦中風,中醫有辦法
中醫對中風認識 中風病是中醫病名,相當於西醫〝腦梗塞〞、〝腦出血〞。早在《內經》已有關於中風的記載,對它發病前後病征有着詳細的論述。中風的發生,主要由心、肝、腎,多個臟腑陰陽失調,加上風、火、痰、瘀各種因素互相影嚮,以致血氣逆亂或血行受阻,而發為中風。而中醫提出中風有在經絡...
呂日持醫師
May 30, 2021


中醫淺談糖尿病
糖尿病|中醫 糖尿病是香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容易引起不同的併發症,包括中風、心血管疾病等,已受到醫學界及廣大市民關注。西醫治療糖尿病一般採用口服降糖藥物、注射胰島素等方法來控制血糖,其控制血糖效果通常明顯。但有部分市民不想採用西醫的方法治療,因此在門診中尋求中醫的幫助。...
方浩原醫師
May 30, 2021


肚痾肚瀉是因為濕氣重?
泄瀉|中醫 體內濕氣過多,受寒或飲食不節,的確易引起腹瀉。腹瀉又稱之為泄瀉。泄瀉的病變,病位在脾胃大小腸,亦與肝腎有關,病理因素為濕,發病關鍵在於脾虛濕盛。以脾失健,導致小腸之受盛、大腸之傳導失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清濁不分,合污而下,故成泄瀉。...
張淑玲醫師
Apr 29, 2021


足底痛可能是腰部問題
足底痛|中醫 晨起落床時見足底刺痛感覺劇烈,是足底筋炎的典型症狀,但這症狀並非只見於足底筋膜炎。近年因足底痛而求診的病人漸增,並表示多次於足底局部施行針灸後痛症依舊,經相關檢查後發現其真正病源是腰骶部。 腰骶叢神經主要由第四至第五節腰椎神經及第一至第三節骶椎神經組合而成的坐...
yufungcmc
Apr 29,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