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後進補太過醫案
產後病 |中醫 張女,36歲,18/3/2025初診 3週前產子,現餵哺母乳中。疑產後進補太過,惡露仍見,色紅,食薑醋則量多,伴見唇瘡多發。近2天惡寒發熱,體溫37.9度,汗出,曾服退燒藥,刻下體溫37.1度,往來寒熱,汗多,盜汗,鼻涕,無咳痰,咽乾不痛,兩側頭錐痛,頭暈虛...
賴希浚醫師
May 30


炎炎夏日易傷脾
養生|中醫 炎炎夏日,香港人慣飲凍食、久處冷氣,誰不知此舉易傷脾胃陽氣,導致食慾不振、精神困倦。《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夏三月養生之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其核...
方樹堅醫師
May 30


抑鬱症
抑鬱症 |中醫 坐診時偶爾看到病人既往病歷上有服用血清素的記錄,交談得知他們時常覺得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或因焦慮造成的失眠、腸易激綜合征。現代醫學中適當增加身體血清素的濃度,能有效增加大腦之中的單氨神經傳遞物,從而醫治抑鬱症,焦慮症的諸多症狀。...
蔡景潤醫師
May 30


避暑有道--中暑的預防、辨治
中暑 |中醫 盛夏酷熱,暑邪彌漫天地。中暑在中醫屬“暑病”範疇,因感受暑熱之邪所致。《黃帝內經》曰:“暑傷於上,濕傷於下。”暑性炎熱升散,易夾濕邪,稍有不慎,便可致病。 辨識暑邪:中暑的症狀對照 中醫學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升散,易夾濕邪。故中暑的臨床表現多樣,可輕可重。...
吳承凭醫師
May 30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中醫 脂溢性皮炎,中醫稱為“面遊風”、“白屑風”,是一種常見於 頭面、胸背部 等皮脂溢出旺盛處的慢性、復發性、淺表性、炎症性皮膚病,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其以 紅斑、油膩性的鱗狀斑片 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為皮損特徵。 臨床特徵 1....
李振威醫師
May 30


對"熱氣"的認識
科普|中醫 "醫師,我最近熱氣,飲了廿四味感覺很舒服,症狀減輕不少" "醫師,我平時易熱氣,明明大部分時候都有戒口,但偶爾食火鍋、薯片便咽痛、上火。" 臨床上,經常聽到患者自述出現口乾、口苦、口氣、痤瘡、口瘡、口腔潰瘍等症狀時,都會認為自己是"上火"、"熱氣",然後便自行於...
陳烈望醫師
May 30


便秘
便秘 |中醫 便秘為常見病之一。門診上有些病人說大便質地正常,沒有變得乾硬,但仍然難以排便,需要數天一次。有些便秘的患者使用西藥的一些軟化大便的藥後的確可以排大便,但由於有些病人的大便質地本來就是正常的,正常的大便軟化後,大便會變得稀爛,而且不少病人說使用通便藥後可以排便,...
方浩原醫師
May 30


中醫藥與針灸:治療多囊卵巢綜合症的新視角
多囊卵巢綜合症 |中醫 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 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失調疾病,主要影響育齡女性。它帶來月經不規律、不孕、體重增加等問題,還可能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西醫常用藥物調節激素,但中醫藥和針灸以其整體調理的優勢,逐漸成為治療PCOS的熱門選擇。本文將介紹...
曾招權醫師
May 30


子宮肌瘤的治療(二)
子宮肌瘤 |中醫 上回提到子宮肌瘤可透過服用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預防復發,在5CM以下的子宮肌瘤更可用中藥及針灸控制肌瘤的增長,甚至縮小肌瘤,控制經血量,改善經期間的不適症狀。 子宮肌瘤在中醫辨證分型為:氣滯血瘀、氣虛血瘀、痰瘀互結、寒凝血瘀、濕熱瘀阻、腎虛血瘀五個證型。用藥...
陳憶敏醫師
Apr 29


夏季養生知多點
養生 |中醫 不知不覺香港又進入漫長的夏季,大家又要想辦法對抗令人討厭的暑濕,避免導致身體疲倦,食慾不振,腹瀉等不適。這次跟大家分享一下中醫的夏季養生方法,談談如何養心,祛濕和避暑。以下是一些建議: 1.飲食方面:避免燥熱食物,調味宜清淡,少吃牛羊肉,韭菜,胡椒,咖哩,肉桂...
莫月園醫師
Apr 29





